肩膀又痛又卡-五十肩 先止痛再復健 效果顯

2023/05/19
  • 李紹安醫師
  • 128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904

徐太太是一位60多歲的家庭主婦,最近兩個月以來開始出現持續性右肩疼痛。初期她自行使用痠痛貼布治療,然而疼痛不減反增,讓她無法一夜好眠,連一般穿脫衣服、做家事等,都因為肩膀活動卡卡而無法完成。檢查後,排除頸部及其他肩膀問題,確認為沾黏性肩關節腔炎在作祟。

五十肩 病程漫長 未積極處理恐持續活動受限

沾黏性肩關節腔炎,俗稱五十肩或冷凍肩,在一般族群的盛行率約2%-5%,常發生在40-60歲的女性。發生原因不明,但是在文獻上發現與某些疾病有相關性,像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發炎性肩關節炎、先前曾發生過肩部創傷骨折、長期失能肩膀久不動者、腦血管疾病等。

五十肩的疾病病程一般可分為四期,第一期 (第1-3個月)主要表現為肩疼痛但活動度些微受限,第二期 (第3-9個月) 除了肩疼痛以外,肩膀活動度開始受限,第三期 (9-15個月) 肩膀活動度嚴重受限,但是此時疼痛可能稍微減少,第四期 (15-24個月)肩膀疼痛度與活動度逐漸改善;然而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就算超過兩年,其活動度還是持續受限,因此還是需要復健醫學的介入處理。

注射治療、神經阻斷術與物理治療 三管齊下效果優異

起初徐太太先接受物理徒手治療及口服消炎藥,但是治療過程中的疼痛讓她卻步;在與她討論後,徐太太決定先接受超音波引導肩關節腔注射以及肩部神經阻斷治療,再接續原本的物理徒手治療療程。在完成第一次注射及復健療程後,儘管肩膀活動度還是有限制,但是肩膀疼痛已經改善不少,讓她可以一夜好眠;後續經過兩次注射以及數週不間斷的徒手治療後,不僅肩膀疼痛大幅度的改善,活動度也明顯增加,她終於可以恢復原先的日常生活了。

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除了需先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否是輻射痛或其他因素導致的疼痛以外,肩關節活動度評估尤為重要;醫師也會安排肩關節X光,甚至頸椎X光檢查來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肩疼痛的潛在因素,而肩膀超音波檢查可用以排除可能的旋轉肌腱受損問題,也可藉由超音波評估肩關節囊/韌帶的厚度是否增加輔助診斷五十肩。

保守和積極治療不可偏廢 多領域介入助病人盡早回歸生活

五十肩的治療可區分為保守性與積極性治療,而兩者均重要。在保守性治療中,治療師會協助患者執行肩膀擺位再訓練,以及減少駝背姿勢,同時進行被動關節鬆動術及關節牽拉和輔助性主動關節活動,以改善肩關節活動度,而後續的肩胛骨穩定度訓練、肩部旋轉肌群訓練與動作控制訓練,則可改善肩部穩定度。

在積極性治療方面,醫師可藉由數次的超音波導引,於肩關節腔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改善肩關節腔內發炎狀況;若活動度嚴重受限時,也可藉由增加注射溶液體積,執行肩關節擴張術,加強關節鬆動的效果。除了肩關節腔內注射之外,超音波導引肩胛上神經阻斷術也可用於改善疼痛程度,減少患者在進行徒手物理治療時的疼痛不適感。

另外文獻上有提到:徒手物理治療加上「超音波導引肩胛上進行神經阻斷術」的疼痛改善程度,比起單徒手物理治療更為有效;而復健過程中,接受數次的「肩胛上神經阻斷」比起單次阻斷其疼痛改善程度更為明顯;且相比「肩關節腔注射」治療,「肩關節腔注射」搭配「肩胛上神經阻斷」對於注射後短時間內疼痛改善效果更為顯著,在治療選擇上可與醫師討論自己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沾黏性肩關節腔炎是一個嚴重影響生活的疾病,藉由多領域的介入治療,不論是肩疼痛、受限的肩膀活動度或者患者的生活品質都會有顯著的進步。

更多認識【復健醫學科】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