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復健方案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智能復健方案

2022/05/19
  • 公關企劃部
  • 1,319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department_detail.php?PKey=1530

全人照護週期

整合性、連續性、個人化


 

復健專業人員常將動作控制理論應用於腦中風病人的臨床治療中。

中風後復健的神經調控可分為兩層面:抑制與促進。

腦中風後,肌肉張力可能出現異常,醫師可藉超音波導引注射肉毒桿菌素以降低高張力或藉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調控異常張力後,再進行機器人訓練以獲得更好的預後。機器人輔助訓練具高強度、重複性與任務專一性,訓練過程提供回饋與互動,能讓病人受傷後的大腦憑藉可塑性重整,改善傷後的後遺症。


 

羅東博愛醫院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復健整合方案。

中心除了具備精準的超音波導引儀器與技術外,設有「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能重整大腦兩半球的活性,其所誘發的低頻電流刺激可以抑制健側腦的過度活化,而高頻電流刺激能促進患側腦的活性,進而增進病人上肢和下肢功能的恢復。

  • 上肢機器人
    中心引進「莫扎特機器手臂」(Amadeo),是終端控制型的手部訓練器,能增進病人精細動作、降低張力、提升肌力與認知功能。機器能提供個人化的數據評估報告,以便追蹤病人狀況;另一項「功能生活功能性輔助外骨骼手臂」(Neomano)適用於已有部分肩膀、手腕動作但手部無力之個案,增加病人自信與生活獨立性,穿戴機器後可執行喝水、用餐、翻書、握筆、轉瓶蓋等日常生活功能;「上肢氣動式被動訓練」(電動手掌開合器)攜帶方便、穿戴容易,適用於急性環境中,治療師能於病房中進行床邊治療以預防關節攣縮。「功能性動作神經誘發儀」(Wilmo)適用於可被偵測出手臂前側肌電訊號的患者,能誘發特定肌群收縮,訓練後可強化肌力與反應速度,協助病人完成動作。
  • 下肢機器人
    羅東博愛醫院引進的「上銀下肢機器人」能提供病人進行早期的承重訓練,提升治療效率,幫助各類行走障礙病人接受對稱性的跨步訓練;另一項穿戴型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為「啟而走keeogo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除了能提供關節炎患者膝關節與髖關節支持與穩定外,中風病人能在傷後最短時間內開始行走訓練,延長維持身體直立的時間長度,並達到生活功能之獨立性。

 


 

劉先生的復健整合方案

急性期的中風復健,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個專業介入,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中風後兩周神經重塑性已開始,此時面對的主要問題為神經恢復不足、肌力不足、平衡能力不足、日常生活功能無法自理,且短時間內病人能力還無法行走,此時透過重複經顱磁刺激抑制健側腦過度活化,並結合上銀下肢機器人復健,可讓病人早期承重,增加本體覺輸入,透過客製化模式與高重複訓練,增加神經重塑性,加速使用輔具獨立行走的目標。

 


 

簡先生的復健整合方案

慢性期中風的復健,主要為回歸日常生活與重返工作,個案主要為電腦3D軟體相關工作者,需長時間操作電腦滑鼠與鍵盤與通勤台北,然中風後左側肢體不似過往能快速操作鍵盤中的快速鍵,雖經一段長時間的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仍無法突破瓶頸,透過重複經顱磁刺激誘發患側腦部活性並結合WLIMO功能性動作神經誘發儀AMADEO莫札特機器手臂,訓練手部精細動作並融入日常生活使用,提高鍵盤使用之速度,增加工作效率。


 

李先生的復健整合方案

亞急性期的中風復健,通常病人在生活功能已可達到部分獨立,但距離回歸日常生活仍有一小段距離,甚至在傳統復健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無法突破的瓶頸,透過重複經顱磁刺激誘發患側腦部活性並結合職能治療,臨床上可看到顯著手部功能的進步,此外,原本的步態異常,透過Keeogo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結合物理治療,經過20次治療後,兩邊承重可較一致,代償步態也變少,協同動作亦下降,行走速度增加達社區行走之目標。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