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救回來了,然後呢?認識心肺復健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心血管疾病救回來了,然後呢?認識心肺復健

2021/03/30
  • 葉書銘醫師
  • 1,107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047

心血管疾病有許多危險因子,例如:菸癮、不運動、過高的體重體脂等,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可以有效減少心臟病復發(次級預防),但是在病發初期,除了學著控制飲食與菸癮,在運動方面,「心臟復健」就是讓心血管疾病病人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透過結構化且分階段的評估及訓練,在安全的環境下,讓病人養成規律運動的復建項目。


 

心肺復健是什麼?

心肺復健是針對患有心臟與肺臟疾患的病人,所給予的一系列規則復健訓練,根據病人的目標心跳與負荷量,安排跑步機、固定式腳踏車或相關運動器材,並在過程中,時時監控病人之心跳血壓及臨床徵候,以求達到增加心肺耐力或體適能來回復正常生活活動及職場所需。


運動訓練的效益

對於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及早開始運動訓練可以增加病人體能、改善症狀、減少焦慮、提早恢復工作,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然而,這樣的運動習慣必須持之以恆,長期才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因此,除了住院期間,出院後的追蹤訓練也很重要的,對心臟復健而言,相較住院期間,出院後的階段需投入更多的時間及資源,是主要訓練及行為改變時期。

說不完的好處包括:

1.增加血氧能力:運動可以強化肌肉擷取血氧的能力、減少心肌耗氧量,並增加運動攝氧量、下降心跳、血壓與換氣量、增加肌肉組織內的微血管分佈並增加對乳酸的耐受度以提升活動耐受力、改善運動過度換氣等,藉以改善生活品質,減少再住院率。

2.減少心肺疾病的危險因子: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下降三酸甘油脂,減低體脂肪、降低血壓等代謝功能。

3.安神助眠:改善自主神經調節,減少憂鬱及焦慮、改善睡眠,有助於生活及工作上的表現。

4.自我了解:藉由定期心肺適能檢測,確實了解心肺適能進步進程。


心臟復健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住院期間及轉換期(出院回診前)

加護病房期間,可作手腳關節活動,避免關節僵硬、靜脈血栓等併發症。轉入一般病房後,可從日常生活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此階段為低強度運動,以休息心跳每分鐘增加20下以內為原則。運動可採用間歇式運動,從每天3-4次、每次3-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及長度。

第二階段:自出院起3-6個月

病人出院後,可經過門診安排接受三個月的訓練療程,期間會透過三次最大運動檢測(前、中、後側),評估個別病人的體能狀況,根據不同病人本身的運動能力,開立適合的運動處方,訓練一段時間後,也可以透過檢測對處方進行調整。這是主要運動訓練與危險因子控制時期,目的是盡快改善病人體能,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

第三階段:居家維持期

經過3-6個月的訓練,經驗上病人的心肺體能大多能提升20%-30%,而門診心臟復健的任務也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維持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建議利用群體的力量,如慢跑社團、腳踏車隊、晨泳社團或是一些公園運動的團體,讓自己持之以恆。 這個階段不須再到醫院監控下訓練,病人依照治療師給予的運動處方及安全注意事項自行維持運動即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是重要前提。


心肺復健有無危險性?

心肺復健對象皆是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相對危險性也偏高,若無適當的設施與人員扶助,病人有可能發生缺氧、暈眩、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等現象。

完整的心肺復健需要專職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監測心電圖血壓等設備及復健器材與專用場地共同配合才能提供這項服務。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