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回應 孩子越教越穩定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正向回應 孩子越教越穩定

2021/09/07
  • 康健雜誌
  • 717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258

文/吳子凡職能治療師

孩子從出生的2-7個月,就已經開始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也是最初人我關係的建立。每個孩子的氣質和個性皆不同,互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從與主要照顧者互動,到家庭中的每個成員、至社區再到學校,隨著發展階段與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老師和同儕之間的互動情境,每個一來一往的瞬間,形成孩子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互動方式。

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培養出以下的能力,通常會有比較好的社交互動表現,包含:肯定內在的自我價值、足夠的情緒控制和情緒調節能力、能試著同理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以及足夠的自我表達能力。而在促進孩子的社交互動時,也有幾個大原則可以把握:


適時回應和處理孩子的生理及心理上需求

在嬰兒時期,孩子在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及需要安撫的時候,若能獲得適時的處理和安慰、滿足基本生理上的需求,能夠建立最初對人的安全感。至一、兩歲時,孩子需要開始練習等待和練習自我調解不適的情緒和感受,而適時並不是指馬上就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在孩子因為無法即時被滿足而生氣或哭泣時,可以向孩子說明原因,同理孩子的感受並給予安慰,例如:「你肚子餓很生氣是嗎?媽媽肚子也很餓,也很想生氣,但需要等媽媽煮好飯,可以等媽媽一下嗎?」有耐心地等待孩子冷靜下來。

三歲後孩子進入幼兒園,接觸老師和同儕,在學校會發生很多孩子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互動情境,建議可在每天晚上設定一個和孩子聊天的時間,例如幫孩子洗澡時,或是睡前的時候,和孩子互相分享今天發生的事情,以聊天的方式而不是批評指責的態度,孩子會更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想法,也能及時處理孩子的各種感受和情緒。


一致且正向的教養方式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難免會犯錯,教養的過程中需要讓孩子知道怎麼樣的行為表現才是能被接受的。每位家長有自己教養的方式,但記得要有一致的原則以及用「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來處理,讓孩子瞭解是做這件事情不對,而不是我不喜歡你這個人,和孩子共同討論並建議之後該怎麼做會更好,以正向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行為。


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

可以透過和孩子聊天或是共讀繪本時,引導孩子瞭解各種情緒,及情緒發生的背後原因,例如:「你今天在學校被同學搶走玩具覺得很生氣嗎?覺得生氣的時候要怎麼辦?之後遇到這種事要怎麼處理會更好呢?」或是「書上的哥哥為甚麼哭了,因為玩具被搶走了嗎?那你覺得他該怎麼做會比較好?」等疑問和引導,和孩子一同認識情緒,可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瞭解自己和孩子,也能更增進親子關係喔!


引導孩子適切的自我表達方式

孩子一開始都會以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例如大哭大叫、丟東西、甚至有些孩子會出現攻擊的行為,這些都是不適切的表達方式。而適切的表達方式是需要學習的,這也和大腦的發展有關。起初掌控情緒的原始腦十分強勢,透過經驗和學習,掌管衝動控制和理性思考的前額葉才會逐漸強大,孩子便能慢慢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在每個不適切的行為發生時,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待孩子冷靜後,引導適切的表達方式,例如:「下次你覺得很生氣的時候,可以不要丟東西嗎?這樣東西會壞掉,爸爸也會嚇到,你可以用說的,說你很生氣,這樣爸爸就會知道你生氣了,那你可以告訴爸爸你為什麼生氣嗎?」,當然行為的改變無法一次到位,需要每一次耐心地不斷嘗試和堅持原則。重要的不只是單純改變行為,而是要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不過,每個孩子社交互動的問題不一樣,若有需求,建議可洽小兒職能治療師或其他兒童心理專業人員尋求諮詢和協助。


文章來自康健雜誌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