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師吳淑娟:累積親子聊天、共讀的養分,滋養幼兒腦部發展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兒科醫師吳淑娟:累積親子聊天、共讀的養分,滋養幼兒腦部發展

2021/10/13
  • 吳淑娟醫師
  • 760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298

學者們指出,孩童腦部發展與家庭社經背景沒有直接關連,而是在生命的早期有無機會接觸到豐富的互動語言才是主要因素。

只要大人願意經常和孩子交談,就能促進孩童語言能力,進而讓未來的學習能夠穩定發展,這樣簡單的方式,是每個語言功能無異常的大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學者們希望此論文能提供政府單位在制定早期介入方案時,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研究已知胎兒時期就已發展出語言學習的能力,只要沒有受到造成發展異常的因素干擾,寶寶出生後浸潤在語言的環境中,大部分自然就能發展出口語表達能力。然而從觀察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會發現不同環境下孩子其發展程度有所不同,還會影響到日後認知發展和學業學習,這就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想瞭解是甚麼樣的後天因素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呢。

1990年代學者發表重要的研究報告,在經過長期追蹤後發現,那些家長有專業知識(通常家庭社經背景較好)的幼兒,從出生到四歲期間聽到大人對孩子講話的單詞量,比家長需要接受社會福利補助(通常家庭社經背景較低)的幼兒多3000萬個單詞,造成的影響是,出生在有專業知識家庭的三歲幼兒,能講出的的單詞約1116個,而出生在須接受社會福利補助的幼童,三歲時會講的單詞則只有525個單詞,與前者相差一半,明顯落後。學者還發現,若孩童所處的家庭語言環境沒有辦法進步,這些孩子進入小學後,不僅語言能力持續較差,連帶的學業學習也較差,顯示早期接觸的語言環境對幼兒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愛和孩子聊天的家長,孩子語言能力也越好

此報告發表後,陸續有學者提出影響幼童語言發展能力和後天學習的因素,不單只是孩子聽到的詞彙量,更具影響力的其實是大人引發孩子參與口語互動的程度,也就是對話交談的次數。也因這些結論,教育學者和發展學家呼籲家長要多提供幼童豐富的語言環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對話式親子共讀,以提供孩子許多對話討論的機會。

大人和孩子多對話就能影響孩子腦部發展,這個影響到底如何形成的?

2018年美國兒科醫師研究團隊掃描40位4至6歲幼兒的腦部,這些幼兒來自不同的社經背景的家庭。幼兒也接受認知發展的評量,包括語言能力與非語言能力(執行功能等)。同時紀錄連著兩個周末期間大人對孩子說出的單詞量,以及大人和孩子對談的次數。幼童的語言評量結果顯示,

1.家庭社經背景較高的孩童,其語言和非語言評量分數都較高,他們的家長對孩子講話的單詞量,以及和孩子交談的次數也較高。

2.若是將家長的社經程度(父母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排除掉後,發現是大人和孩童交談的次數影響孩童的語言分數,和大人講話的單詞量沒有關聯,同時也和孩童家長的社經程度沒有關聯。


腦部神經網絡的養分–親子多聊天

以上的結果再次印證孩童需要豐富互動的語言,然而這篇研究論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觀察,早期語言環境和腦部結構或功能發展的關連,以及孩童家庭社經背景是否真的會影響腦部發展。學者利用先進的腦部掃描技術,將腦部負責傳遞不同區域間語言訊號的神經束重組成立體圖,如圖a。

從孩童腦部掃描的結果來看,學者發現若大人經常與孩子交談聊天,孩子大腦中韋尼克(Wernicke,語言理解區)和布羅卡(Broca,語言表達區)區域間的神經連結會較緊密。

b. 親子每小時對談次數越多 ,孩童腦部網絡連結越好 c. 左邊是每小時親子對談 95 次,右邊是 210次。右邊顏色較紅,表示親子對話次數越多,幼童的神經網絡連結越好。Rachel R. Romeo et al. J. Neurosci. 2018;38:7870-7877

顯示當孩童有更多機會與成人交談時,可以讓腦中連結語言中樞的神經束發育較好,亦即整個語言區的訊息分析和傳導迴路較好,因此讓孩童能有較高的語言能力。(圖b, 圖c)

這是第一篇顯示成人和孩童對話互動量和孩童大腦結構發展有明確關係的研究。而作者們認為此發現可以提供制定幼兒教育或早期介入的政府單位及教育學者們,很重要的參考文獻。


數十年來許多研究已經顯示,家庭社經背景較低的幼童,其語言發展和認知發展落後的風險較高,連帶影響到就學後的學業學習,及日後的社會成就。因而政府相關部門每年花費許多經費制定各種補助方案,以期提高這些孩童的家庭經濟情況,也介入孩童的早期教育,例如提早學齡前就學,早期療育方案,學齡兒童加入課後輔導班等等。


儘早親子共讀 國家最省錢的早期啟蒙方案

然而,美國兒科醫師團隊特別指出,這篇論文從大腦發展看到,孩童腦部的發展其實與家庭社經背景沒有直接關連,而是在生命的早期有無機會接觸到豐富的語言環境才是主要因素,只要大人願意經常和孩子交談,就能促進孩童語言能力,進而讓未來的學習能夠穩定發展,這樣簡單的方式,是每個語言功能無異常的大人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就能做到的事情。學者們希望此論文能提供政府單位在制定早期介入方案時,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的確,例如目前政府對於弱勢家庭雖然制定許多補救補助的方案,但就兒童啟蒙方案來看,嬰幼兒期著重在健康照護指導,學齡期主要著重在強化學校的學習和資源補助,耗費大量國家資源也不見得能改善許多孩童面臨的問題。然而國外學者早已發現儘早親子共讀,不僅對幼兒語言認知發展有幫助,也能促進情緒中樞發展,還能減輕家長親教養的焦慮,對兒童家庭有全方位的好處。

建議公部門,可以透過國內完善的母嬰醫療照護系統,從產前教育將孕期朗讀觀念加入,讓準爸媽開始練習對寶寶講話,等寶寶出生後,由嬰兒室護理師將對話式共讀觀念說明給每個新生兒家長了解,接著兒科健兒門診繼續增強家長的觀念,如此的政策不僅能有事半功倍效果,更重要的是符合孩童發展需求— 一個有豐富語言和情感的家庭環境。


文章出處:親子天下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