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寶寶怎麼一直吐?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我的寶寶怎麼一直吐?

2021/11/19
  • 張淨雯醫師,指導者:謝錦桐醫師
  • 6,965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341

剛滿月的小弟弟常常一餵奶就吐了出來,家人一開始以為是普通溢奶不以為意,但弟弟越吐越頻繁,越吐越厲害,體重也沒有再增加。

擔心的家人們趕緊帶弟弟來急診就醫,經診察後發現弟弟有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情況,超音波發現有「肥厚性幽門狹窄」。經手術治療後,弟弟終於不再吐了,高興地大口吃奶。


什麼是肥厚性幽門狹窄?

「幽門」是胃的出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若幽門的肌肉層肥厚,就會造成通道狹窄、奶水堆積,進而嘔吐。又因為奶水尚未進入到有膽汁參與消化的十二指腸,因此嘔吐物多不帶有綠色的膽汁。

幽門肥厚的過程是漸進性的,初期時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因此寶寶常會因攝取量不足導致脫水、體重減輕和電解質失衡。


肥厚性幽門狹窄常見嗎?

約每1000位嬰兒中有2-4位可能患有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狀出現年紀介於兩周大~三個月大。男嬰的發生率為女嬰的6倍,尤其常出現在第一胎的男寶寶。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早產、剖腹產、媽媽懷孕時抽菸或服用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


肥厚性幽門狹窄有什麼症狀?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餵食後出現噴射性非膽汁性嘔吐,觸摸上腹部有時可感受到胃蠕動和橄欖樣的腫塊。若長期嘔吐導致胃和食道黏膜受損,嘔吐物可能帶有血絲。若寶寶出現嗜睡狀況,則表示可能已有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情形,宜立即就醫治療。此外,部分寶寶可能會出現黃疸,這和營養不足導致肝臟中的葡萄醣醛酸轉移酶(glucuronyl transferase)活性下降,進而使非結合性膽紅素增加有關,經手術治療後症狀可改善。


如何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

目前的診斷工具以腹部超音波為主,診斷標準為幽門肌肉層厚度>3mm,且幽門狹窄長度>15mm。不過因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變化是漸進性的,早期可能尚未達到超音波診斷標準,因此臨床上有懷疑的個案建議須再追蹤超音波變化。


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治療

「幽門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是在幽門肌肉處做一個縱向的切口,經多年來的經驗已經被證實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除了傳統式的手術外,目前也有部分醫師嘗試採用腹腔鏡技術。因病人可能已經有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情形,手術前需給予足夠輸液矯正和評估麻醉風險。

雖然有部分研究認為利用Atropine這種藥物的放鬆平滑肌作用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但近期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結論指出Atropine的治療效果還是比不上幽門肌切開術,因此這種治療只有在不能開刀的族群才會考慮使用。


幽門肌切開術安全嗎?

幽門肌切開術大多是安全的,少數併發症包含出血、感染和腸穿孔,必要時也可能需要再次手術。目前無研究顯示在手術成功後有長期的後遺症。


術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近期研究指出術後視寶寶需求自由餵食是安全且有助復原的。術後幾日內可能仍有嘔吐情況,因此一般建議在術後一周內可先觀察,不需再做額外的檢查。

當寶寶開始能接受足夠的餵食量且不再需要靜脈輸液時,可安排出院。但若出院後出現大量嘔吐或活動力明顯下降時,需及早回診。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以下文獻:

Barrie S. Rich, Stephen E. Dolgin. (2021).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Pediatrics in Review, 42(10), 539-545. DOI: 10.1542/pir.2020-003277

超音波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表現
超音波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表現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