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妹是一位12歲女童,某日因發燒、全身無力至診所就醫。因當時沒有其他明顯症狀,故醫師僅先給予退燒藥。之後病人出現食慾不振、灰白便、臉色蒼白等症狀,於三日後去另一診所就診。診所醫師注意到病人有黃疸,因此將病人轉診至醫院。在醫院,超音波檢查發現脾臟腫大,抽血發現白血球與血小板數目都偏低、直接型膽紅素升高且發炎指數升高。因懷疑這些症狀與感染有關,故醫師立即給予經驗性抗生素治療。然而李小妹病情惡化迅速,幾個小時後出現休克徵兆,故被轉送至加護病房治療。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病人還有凝血功能異常、鐵蛋白上升、三酸甘油脂上升等徵象。綜合病人臨床症狀以及檢查結果,醫師懷疑是EB病毒造成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以及噬血症候群(hemophagocytic syndrome,又名噬血球性淋巴組織球增多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亟需兒童血液科專家確診及治療,故建議李小妹轉診至醫學中心。轉診至醫學中心後,骨髓檢查有觀察到血球吞噬現象(hemophagocytosos),抽血檢驗亦證實血清EB病毒量升高,從而確定了診斷。在醫師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類固醇治療與積極處理各種併發症後,李小妹的病情逐漸穩定,經過2~3週的治療後順利出院。
HLH簡介
噬血球性淋巴組織球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簡稱HLH,是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因全身性過度發炎造成各個器官受損的疾病。典型表現有發燒、血球低下、肝脾腫大、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上升、肝功能異常等等。是一種不常見,但進展迅速並可能致命的疾病。盡早的診斷與治療對於預後有相當大的影響。其中家族性噬血球性淋巴組織球增多症(Familial HLH)與特定基因有關,並具有遺傳性。HLH往往因刺激免疫反應的事件(感染、免疫治療、藥物、血液癌症)而誘發,其中EB病毒是最常見的感染性誘發因素。
HLH的診斷
根據台灣兒癌基金會TPOG在2025年發表的指引,HLH的診斷標準有以下三種:
(A)在符合HLH症狀的患者,有與家族性噬血球性淋巴組織球增多症診斷相符的基因。
(B)在符合HLH症狀的患者,有與家族性噬血球性淋巴組織球增多症相符的免疫細胞功能檢驗結果。
(C)符合以下7項臨床/實驗室標準的至少5項
1. 發燒≥38.5℃
2.脾臟腫大
3.至少兩線的細胞低下(血色素<9g/dL、血小板<100k/mL、嗜中性球<1k/mL)
4.三酸甘油脂上升(TG≥265mg/dL) 且/或 凝血酶原低下(fibrinogen≤150mg/dL)
5.在骨髓、脾臟、或淋巴結切片檢查發現組織球吞噬血球的現象(hemophagocytosis),並且沒有惡性細胞的證據
6.鐵蛋白上升(鐵蛋白≥500ug/dL)
7.可溶性CD25 (IL-2受體)≥2400U/mL
HLH的治療
HLH的治療以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為方針。若為臨床狀況較穩定的病人,亦即沒有出現任一器官衰竭的狀況,可以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與/或 類固醇治療。若是嚴重病患則應考慮使用像VP-16這樣的化療藥物或單株抗體。
衛教重點
孩童出現發燒多於5到7天、黃疸、臉色蒼白等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狀況,建議帶至大醫院進行檢查。其中亦有如噬血症候群這樣進展快速且可能致命的疾病,不可輕視。及早的診斷治療與預後有很大的關係。
參考文獻
- Zoref-Lorenz A, Ellis M, Jordan MB. Inpatient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HLH.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3 Dec8;2023(1):259-266.
- Griffin G, Shenoi S, Hughes GC.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An update 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herapy.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20 Aug;34(4):101515.
-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25)。TPOG-HS-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