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被稱為「沉默的流行病」。
在沒有任何疼痛或明顯症狀下,骨骼的強度正一點一滴地流失,直到某天輕微跌倒、甚至只是咳嗽、彎腰,就造成骨折。對中老年人而言,這往往是行動能力與生活自理的轉折點。
一、骨質疏鬆不只是「老化」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只是年紀大了自然的結果,或是女性停經後才需要擔心。事實上,骨質疏鬆是一種「骨代謝失衡」的疾病,牽涉到骨吸收與骨形成兩者的速度不平衡。
長期生活習慣不良,例如久坐、抽菸、飲酒過量、缺乏日曬與運動,都可能在中年就開始侵蝕骨本。
男性雖比女性骨量高,但年過60歲後骨質流失速度也會加快,且一旦發生骨折,死亡率甚至高於女性。因此,骨質疏鬆不是性別問題,而是全民健康議題。
二、生活中的骨鬆陷阱
現代人生活便利,但也充滿骨質流失的陷阱。
首先是久坐少動。
骨頭需要「負重刺激」才能維持密度,長時間坐辦公室或滑手機,骨骼得不到壓力,就會逐漸變脆。
其次是飲食習慣。
高鹽飲食會讓身體排出更多鈣;過量咖啡、茶與含磷飲料(如可樂)也會降低鈣吸收。
此外,許多人怕曬黑或長期待在室內,造成維生素D缺乏,讓再多的鈣也難以被吸收利用。
三、破解常見迷思
不少人誤以為「我不痛、沒骨折,就不用檢查」,但骨質疏鬆的危險在於它沒有早期警訊。骨密度檢查是唯一能早期偵測的方法。
也有人說「我每天喝牛奶,應該不會骨鬆」,但事實上,若缺乏維生素D或運動,吸收效果依然有限。
至於「骨鬆藥會傷身」的疑慮,新一代藥物如骨吸收抑制劑與骨生成促進劑,經嚴格臨床試驗證實安全有效,應由專科醫師評估後使用。
四、預防骨鬆的四大關鍵
第一,均衡飲食。
每天攝取足夠鈣質(約1000至1200毫克)、維生素D(800至1000 IU),並確保有足夠蛋白質維持肌肉量。
深綠色蔬菜、小魚乾、豆腐、乳製品都是良好來源。
第二,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的快走、登階、重量訓練或彈力帶運動,都能有效刺激骨生成。
第三,日曬與生活習慣。
每天曬太陽15至30分鐘,戒菸、限酒、避免含糖與碳酸飲料。
第四,定期檢測。
建議女性50歲、男性65歲以上做骨密度檢查;若有家族史、停經、骨折史或長期使用類固醇,更應提早評估。
五、讓骨頭與行動力一起老得健康
骨質疏鬆不是「老年人的宿命」,而是一場可以預防的退化。
健康的骨頭是行動力的根基,能讓人站得直、走得穩、活得久。
從今天起,曬曬太陽、動一動、吃得均衡、定期追蹤,就是最實際的「抗骨鬆行動」。
守護骨本,就是守護未來的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