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 114 年 1 月 1 日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的年齡範圍從 50 至 74 歲下修至 45 至 74 歲,並納入 40 至 44 歲具有家族病史(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民眾,並延續每兩年一次的篩檢頻率。這項新政策的實施,擴大了篩檢的覆蓋範圍,也彰顯了政府對大腸癌防治的堅定決心。博愛醫院同樣高度關注民眾的健康,本文將為您提供有關大腸癌的詳細介紹,包括預防方法、篩檢流程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幫助大家達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健康目標。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或稱結腸直腸癌,是台灣常見且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 1 萬多人罹患此病,並且有超過 5 千人死於大腸癌。根據研究,大腸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年齡、飲食、生活習慣、家族病史等。
- 年齡因素:年齡越大,罹癌風險越高。
- 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以及過多紅肉和加工肉品的攝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 生活習慣:缺乏運動、抽菸、過度飲酒及肥胖等,都會提高罹癌的機率。
- 家族病史:若一等親曾罹患大腸癌,風險會顯著增加。
- 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症結直腸癌(HNPCC)。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大腸癌在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如腫瘤長大或擴散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徵兆:
- 排便習慣改變:解便困難或大便變細等。
- 糞便帶血或黏液: 糞便中出現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或是有黏液。
- 腹部不適:腹部疼痛、脹氣或絞痛。
- 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 貧血:腫瘤長期慢性出血導致的貧血,可能伴隨疲倦、臉色蒼白等症狀。

免費大腸癌篩檢:45 歲的關鍵時刻
自 45 歲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免費大腸癌篩檢服務。篩檢方法包括糞便潛血篩檢和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篩檢
這是一種簡單、非侵入性的篩檢方法,檢測糞便中肉眼無法看見的微量血液。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要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的是,陽性結果並不等於確診大腸癌,可能是由於大腸瘜肉、痔瘡或腸道發炎引起。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癌最準確的方法。它不僅能直接觀察腸道內部狀況,還可以在檢查過程中切除瘜肉或採集組織進行化驗。大腸鏡檢查可以有效發現早期病變,因為大腸癌的發展通常是從腺瘤性瘜肉轉變而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 5 到 10 年的時間。如果在瘜肉階段就將其切除,就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癌的預防: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除了定期篩檢,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大腸癌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關鍵建議:
- 增加蔬果攝取: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質停留在腸道的時間。
-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攝取: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以及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
- 規律運動: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控制體重:保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降低罹癌風險。
- 戒菸戒酒:菸酒是多種癌症的致病因素,包括大腸癌。

結語:從篩檢到預防,全面掌握大腸癌防治策略
大腸癌雖然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但如果能透過早期篩檢發現問題,並配合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治癒率是相當高的。衛生福利部的篩檢年齡下修政策,提醒我們大腸癌防治不再只是針對中高齡族群,而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腸道健康。無論是否在篩檢年齡範圍內,請從現在開始,保持定期篩檢,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預約諮詢楊定騰醫師<<
-%E5%AE%98%E7%B6%B2SEO%E6%96%87%E7%AB%A0%E4%BD%BF%E7%94%A8.jpg)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台灣癌症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