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藥與餵藥安全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寶寶用藥與餵藥安全

2019/10/28
  • 謝錦桐醫師
  • 3,974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547

寶寶的身體與代謝機制在出生後都還持續發育,因此對於用藥的安全,家長必須更為謹慎。面對孩子對藥物的抗拒,也建議耐心以對,避免一次不愉快的餵藥經驗造成孩子日後對服用藥物的恐懼與激烈排斥。

育兒生活中,最辛苦的時刻莫過於寶寶生病時,爸爸媽媽一方面要擔心孩子的病況,另一方面又不捨孩子的難受,經常處於身心煎熬的狀態,若再加上居家照護時,孩子對藥物的抗拒,不免讓家長感到著急又疲累。


寶寶餵藥。耐心以對

寶寶若剛出生,透過將孩子橫抱於懷中,使用滴管、針筒、餵藥器或是奶瓶奶嘴少量多次餵藥,通常可輕易達成,但若寶寶開始懂得抗拒,則建議以故事、遊戲與獎勵的方式鼓勵服藥。

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主任謝錦桐表示,餵寶寶吃藥,建議要多一點耐心,避免造成孩子恐懼,否則只會增加日後餵藥的辛苦,也會讓寶寶對吃藥這件事,留下深深的恐懼。

而除了以故事、遊戲與獎勵的方式達成餵藥目的之外,搭配固態的點心,如:將藥粉灑在布丁上以掩蓋藥味給藥,或是將藥粉溶於水加入黑糖或糖粉以提高適口性,都是可行的做法。

待寶寶再大一些,如:2歲以上比較喜歡自己做決定的時期,則建議可以讓寶寶有適度的參與感,例如:讓寶寶決定服藥的次序、自己餵或媽媽餵,甚至讓孩子參與攪拌藥粉的工作等,可降低孩子對服用藥物的抗拒。若藥物中有錠劑,可將藥錠泡於開水中數分鐘待其軟化,再以小湯匙壓碎後,給予孩子服用。

TIP:搭配藥物。不是什麼都可以

建議如果要增加藥物的適口性,除了選擇布丁或加入糖等固態的食物外,不建議搭配牛奶、果汁或茶等飲料,尤其是葡萄柚果汁,可能會影響多種藥物的代謝,因此為避免飲料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使療效打折、增強或使代謝期延長等,建議搭配液體吞服時,還是需以溫開水為主。


 

灌藥。可以嗎?

餵孩子吃藥時,孩子的抗拒有時容易讓家長失去耐性,許多照顧者可能都曾因此考慮過以灌藥的方式,快速結束與孩子之間對於吃藥的拉鋸戰,但謝錦桐主任提醒,當孩子被灌藥時,孩子緊張、抗拒的身心狀態,可能導致嗆到、呼吸道阻塞或嘔吐,不只危險,還會造成孩子的恐懼感,因此建議還是耐心安撫為宜,也可避免增加未來餵藥的困難。

謝錦桐主任指出,寶寶的吞嚥能力約於3~4歲就相當成熟,若寶寶容易溝通、對吃藥沒有恐懼的心理,家長也可考慮教寶寶吞藥,但若孩子對吞藥行為的接受度不高,則建議可延至小學後再練習。一般而言,6歲以上的孩子學習吞藥比較容易成功。


 

特定藥物不應自行停藥

孩子若抗拒服藥,爸爸媽媽也會將餵藥視為麻煩事,如果孩子狀況好轉,有些家長可能就直接停藥。謝錦桐主任表示,孩子的藥物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若屬於抗感染或控制病情的藥物,就建議不應自行停藥,簡述如下:

1. 症狀緩解藥物

在身體對病毒產生抗體之前,透過該藥物緩解症狀,可讓孩子感受較為舒服、好睡、利於休養。此類藥物常見如:針對一般感冒或腸胃炎的止瀉藥、咳嗽藥、鼻塞藥等,若症狀已緩解,可與兒科醫師確認後,於居家照護時,經衡量後,改為有需要時再服用。

2. 抗感染藥物

如:針對中耳炎、肺炎等感染症狀所開立的抗生素,因為必須符合特定療程才能達成療效,因此不應隨便停藥。

3. 慢性病藥物

屬於控制慢性病病況的藥物,如:氣喘藥、先天性心臟病藥物與控制癲癇的藥物等,皆不建議自行停藥。

Tip:兒童製劑

在理想的情況下,一般醫療院所會為幼童開立藥物的兒童製劑,一方面適口性較佳、劑量好掌握,另一方面也避免藥物因磨成粉末,改變了原本正常的藥物吸收速率,進而影響藥效,或是因為磨粉器清潔不足,混到前一位患者的藥粉。


 

餵了又吐。怎麼辦?

孩子容易溢吐奶,藥如果才剛餵好,沒多久寶寶又吐了怎麼辦?謝錦桐主任建議,如果溢奶或嘔吐的時間距離餵藥大於30分鐘,可不用再補餵藥物;如果是剛餵完藥,甚至藥還沒吞下就立即嘔吐,就必須再次補餵,此外,如果嘔吐是發生在餵藥後的30分鐘之內,若屬抗生素或慢性病藥物,則建議與兒科醫師確認後,再決定是否補餵。


姊妹同症狀。仍應分別就醫

孩子的身體外觀看似縮小版的大人身體,但實際上內部的生理機制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餵寶寶吃藥時,藥物的服用方式有別於大人,不能一概而論。謝錦桐主任指出,寶寶的藥物劑量通常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與體重計算,某些藥物的劑量甚至必須考量寶寶的肝、腎功能狀況後再做調整。

以剛出生的寶寶為例,兩個未滿1歲的嬰兒即便同時生病且症狀相同,給藥不僅要考慮體重,還要考慮年齡。因此剛出生3天和已出生1個月的寶寶,即使體重一樣,劑量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如果家有手足,一前一後因傳染而生病,也不建議使用同一份藥物,例如:咳嗽可以是一般感冒,也可以是肺炎或氣喘等疾病的症狀,加上兩個孩子可能有不一樣的體質,如:老大沒有過敏體質,老二卻對某些藥物過敏等,用藥可能不同,應各別就醫。

成藥謹慎用。藥沒吃完禁冰箱保存

隨著每個家庭出遊日本的機會頻繁,國人經常從日本帶回居家常備藥,謝錦桐主任提醒,無論是國內的成藥或國外的成藥,建議都不應輕易讓3歲以下的寶寶服用,而如果孩子超過6歲,需要為出國旅行而準備藥物,也建議將成藥帶至診間,詢問過小兒科醫師後再攜出,或是自費於診間購買出國的常備藥物,以確保旅行時的用藥安全。

此外,因為藥物經開封即無法保證長期不變質,如果孩子當次生病的藥物未使用完,也不建議放入冰箱保存留做下次使用,且相同症狀,不一定代表是相同病因,若再次生病,仍應就醫確認病因,避免擅自服用藥物延誤就醫時機。


病程中勤觀察。有異狀需立即回診

除了確保孩子的用藥安全,若病程中,孩子在用藥後,發現症狀沒減輕反而明顯變嚴重,且寶寶食欲活力越來越差;或出現藥物過敏,如:皮疹、發癢、呼吸喘或休克等症狀,或是用藥後產生強烈的副作用,例如:服用止吐藥後出現歪眼、歪脖等椎體外症候群現象,就建議立即回診,以確認是否需要重新評估並調整用藥。

藥物帶回家前,建議家長領藥時就要弄清楚用藥規則,藥物帶回家後,則要注意保存期限,並放置於乾燥陰涼處,若有些已泡製之粉劑如抗生素藥水需冷藏,也應即時放入冰箱,一般來說,藥物若開封1~2週,建議就不要再保存使用。

藥物丟棄也應以垃圾處置,避免倒入洗手台或馬桶造成水源汙染,有些醫療院所亦有開放藥物回收,建議可多加應用。

文章登載於媽媽寶寶雜誌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