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結節性硬化症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

2020/08/13
  • 魏嘉儀醫師、指導-段必純醫師
  • 6,583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736

一名兩個月大的女嬰至本院門診接受常規疫苗接種時,醫師發現女嬰的腹部、下肢及額頭上有數個大小不一的脫色白斑。

經醫師評估後懷疑此女嬰可能爲罕見的結節性硬化症,故安排了腦部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證實雙側腦室周圍有大小不一的腦室管膜下結節(Subependymal nodules )。

之後替女嬰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確定爲TSC2基因突變,從而確診此女嬰罹患罕見的結節性硬化症。

在定期追蹤的過程中,女嬰於四個月大時開始出現點頭式癲癇,及時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目前女童的癲癇已得以控制,且其目前發展也都正常。


結節性硬化症的病因

結節性硬化症爲一罕見疾病,目前已知此疾病屬體染色體顯性遺傳,主要與TSC1和TSC2基因異常有關,約2/3的病例為自發性基因突變。

TSC1和TSC2基因主要透過調控mTOR細胞傳訊路徑讓細胞得以正常生長,當TSC1和TSC2基因發生突變時就會造成細胞不正常的生長及分化,甚至會形成惡性腫瘤。

病人若有上述的基因突變也會造成神經組織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產生結節硬化。

因人體的神經組織遍佈全身,故病人可能會出現一些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包括:癲癇、智力減退,甚至會在不同的器官上出現腫瘤,臉部也可能出現一粒一粒的血管纖維瘤,而身上則有可能出現一些脫色白斑或是大片粗糙的鯊魚斑等。


結節性硬化症的臨床表現

結節性硬化症的臨床表現較為多樣化,包括皮膚病變、神經心理問題、眼睛、心血管、腎臟、肺部等各個器官都有可有會被侵犯到,因此定期追蹤與治療非常重要。


 

結節在皮膚呈現的樣子-圖為嬰兒下肢,有大小不一的脫色白斑。
結節在皮膚呈現的樣子-圖為嬰兒下肢,有大小不一的脫色白斑。
結節在皮膚呈現的樣子-圖為嬰兒下肢,有大小不一的脫色白斑。
結節在皮膚呈現的樣子-圖為嬰兒下肢,有大小不一的脫色白斑。

 

左右滑動可以看完整內容
小兒結節性硬化症 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皮膚
  1. 身上有大於3個以上的脫色白斑
  2. 臉部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
  3. 下軀幹有粗糙的鯊魚皮斑
  4. 手指或脚趾周圍有纖維瘤(克南氏瘤) 
神經心理問題

癲癇發作是一常見的合併症(> 80%)。

結節性硬化症在嬰兒期主要會以點頭式癲癇來表現,爾後可能發展成肌陣攣型癲癇。50%的病人可能會有發展遲緩和智能障礙等情況。

眼睛 眼睛會看到星狀細胞缺陷瘤,通常沒有症狀,但若腫瘤持續增大,則可能對視網膜造成傷害。
心血管 主要在新生兒時期會看到心臟橫紋肌瘤,通常沒有症狀且大部份會自然縮小或退化,因此若沒有影響到血流或造成心律不整,則不需要治療。
肺臟 主要影響族群爲成年女性,會在肺部出現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常見的表現是氣胸或呼吸困難。
腎臟

通常於10歲後才會出現腎血管肌脂肪瘤,為一種非惡性腫瘤,但此腫瘤會隨著時間慢慢長大。

進而可能會破壞腎臟組織造成出血、血尿、高血壓及腎衰竭等症狀。


結節性硬化症的診斷

結節性硬化症的診斷依據是以病人的臨床表現為主,具有至少兩種主要臨床表徵或一種主要加上兩種次要表徵才能確診。

基因檢查可作爲進一步的確定及預測其預後。不同基因突變其預後影響也不一樣,故即使臨床上已經確定為結節性硬化症 ,進一步的基因檢查還是很重要。


結節性硬化症的治療 

癲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對病人發展及認知功能很重要。目前已知Vigabatrin在治療此類病患的嬰兒點頭式癲癇效果很好,但服用此藥的病人需定期追蹤其視力狀況。

對於較嚴重的個案可服用抑制mTOR傳訊路徑的藥品(mTOR inhibitor),以阻斷異常路徑的表現進而控制疾病。目前已有口服藥物運用於結節性硬化症病人的内臟腫瘤治療,但因有一定的副作用,必需經過專業的醫師評估是否符合使用此藥物。另外皮膚的纖維瘤也可使用mTOR inhibitor的外用藥膏來治療。


總結小叮嚀

色素異常症多屬於良性,不需特別治療就可改善。然而,有些卻與系統性疾病相關,需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檢查以進一步確定其病因才能早期診斷並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

因此,若父母發現嬰兒出生後其皮膚有異狀斑點,應帶給小兒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參考資料

  1. UpToDate
  2. Northrup H, Koenig MK, Pearson DA, et 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1999 Jul 13 [Updated 2020 Apr 16]. In: Adam MP, Ardinger HH, Pagon RA, et al., editors. GeneReviews® [Internet].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93-2020.
  3.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