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小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2020/12/09
  • 謝錦桐醫師
  • 6,926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898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是胃癌,在成人是十分重要的病原。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兒童的角色為何,仍是大家較為陌生的領域。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於今年十一月出版的Pediatric in Review中刊登了一篇關於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文獻回顧,其內容相當實用,故將其重點整理如下,以供參考。


 

一、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能夠在胃的強酸性環境中生存的細菌,也是目前發現唯一能夠在胃裡面生存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因可產生尿素酶,可藉由分解尿素產生鹼性的氨,因而可以中和胃酸,近而在胃的酸性環境中生存。

據統計,世界上50%的人口都曾被這個細菌感染,其中大多數感染在兒童時期就已發生。衛生條件欠佳、擁擠的環境以及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會使罹病率更高。細菌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染途徑。


二、臨床表現

幸運的是,大多數的兒童期感染是無症狀的,即使胃鏡下看起來有輕微發炎也是如此。只有10%到15%的患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包括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成人常見的癌症,例如胃腺癌和淋巴組織淋巴瘤在兒童極為罕見。

因此,如果沒有懷疑消化性潰瘍的可能性或有其他不尋常的警訊症狀(例如持續腹痛、嘔吐、體重減輕、發燒等),不建議因為一些非特異性的腹部不適就特別去檢查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濫用檢查很可能只是發現了一些不需治療的無症狀感染,即使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對症狀改善也不會有助益。即使有胃惡性腫瘤家族史的患者也無需例行性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檢。目前也不建議對所有缺乏性貧血、身材矮小的患者都進行常規性幽門螺旋桿菌篩檢。但是對治療反應欠佳的慢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患者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可能是有幫助的,這也是近年來的一大發現。


三、診斷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應通過內視鏡檢查確認。可以透過胃鏡取出少量胃黏膜樣本進行快速尿素酶檢測,也可將檢體做組織病理學分析及PCR測定。

  2. 幽門螺旋桿菌培養因可測定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對選擇藥物非常有幫助,特別是在難治性病例更是如此。但因細菌不易生長,故培養的難度相當高。

  3. 糞便抗原測試:是最經濟有效的非侵入性測試,可在治療後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已被徹底清除感染。因為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會降低準確性,通常建議停藥二至四週後再檢測。

  4. 尿素呼氣測試:跟糞便抗原測試一樣,可在治療後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已被根清除。雖需使用帶放射性的同位素,但其劑量極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是核准在3歲以上、能配合檢查的兒童使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同樣會降低準確性,故建議停藥二至四週後再檢測。

  5. 血清抗體測試:不推薦使用,因為感染過後抗體就會持續存在,故無法判斷治療的效果。


四、治療

如果決定治療又不知道細菌的藥物敏感性,可以採用三合一療法,也就是抑制胃酸的質子幫浦阻斷劑加上Amoxicillin及Metronidazole這兩種抗生素治療十四天,或者是在加上鉍鹽的四合一療法。治療後必須用糞便抗原測試或是尿素呼氣測試來驗證是否已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若是治療失敗必須考慮當地的菌株抗藥性來改藥,必要時考慮做胃鏡取出檢體做細菌培養,以找出可能有效的治療藥物。


五、小叮嚀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雖然惡名昭彰,但還好在兒童大多是無症狀的,家長不用過度擔心。

  2. 當醫師懷疑孩子可能有消化性潰瘍或是發現其他警訊症狀時,才需要確認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3. 治療療程十四天,務必配合服藥以免產生抗藥性。

  4. 若孩子罹患慢性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且對一般治療反應欠佳,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因近年研究發現治療可能會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Pediatric in Review 2020; 41(11):585-592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