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暨腦血管介入治療中心組織架構
腦中風暨腦血管介入治療中心歷程
近5年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腦中風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但因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自1980年代開始,腦中風的發病率不斷攀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Wallace, 2016),依據2020年衛生福利部統計45歲以下的年輕型腦中風比例已持續上升至15% (衛生福利部,2020),腦中風衍生的住院醫療、復健治療與後續長期照護,不僅對個人健康及心理造成很大的衝擊,也對家庭及照顧者帶來極大的照護壓力。
本院為宜蘭縣第一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具備腦中風病症的緊急急救加護能力,並結合【核心團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腦血管介入性治療團隊」、 「急診醫學科」 、「放射診斷科」、 「加護醫學科」、 「重症醫學科」、 「復健醫學科」 、 「復健技術科」 、「護理團隊」 、 「腦中風個管師」 ;【跨領域照護團隊】: 「營養師」、 「藥劑師」 、 「出院準備管理師」 、 「社工師」 、 「安寧共照護理師」、 「共同檢查室 」 、 「戒菸個管師」;【行政資源團隊】: 「醫療品質部」、 「經營管理部」 、 「資訊管理部」、 「醫事部」,成立了「腦中風暨腦血管介入治療中心」。
俗話說得好,預防勝於治療,除了繼續推動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外,並積極發展神經放射介入性治療及經動脈器械取栓術等新的療法,也建立腦中風住院治療的跨科治療團隊,藉由門診、社區的醫療、衛教或舉辦病友會方式,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甚至復發。

主要治療範圍
急性腦中風治療
如黃金4.5小時內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
前循環及脊椎基底動脈阻塞的器械血栓移除術治療。
腦血管疾病的血管內介入性治療
如血管攝影、血管支架或血管栓塞治療。
顱外頸動脈狹窄的診斷與治療
提供腦血管檢查包括:頸動脈超音波、穿顱超音波、腦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及腦部磁振
造影血管等檢查,並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等治療。
腦出血之手術與後續治療
針對顱內腦出血 腫塊效應 較大的病患,儘早進行手術減壓,減少腦壓過高或是腦水腫
的後遺症,進而改善病患預後。急性期提供加護病房密集的監測與照顧,避免因血壓高
而再出血,藉由腦壓監測管路控制顱內壓力變化,進而控制病患血壓於最理想的狀態。
(1).png)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