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照顧會訊105期-2024.05】即時介入緩和醫療 圓滿對生命的期望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安寧照顧會訊105期-2024.05】即時介入緩和醫療 圓滿對生命的期望

2024/05/22
  • 新聞報導
  • 252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228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兒寧照顧基金會-安寧照顧會訊105期-2024.0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兒寧照顧基金會-安寧照顧會訊105期-2024.05

阿春嬤去年底被宣告罹患大腸癌,腫瘤已經向外擴散,在家人的鼓勵下積極抗癌,但因化療引起的不適感,令她相當難熬。羅東博愛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林煌仁前往病房探視關心,調整可舒緩狀況的藥物,並在溝通過程中了解阿春嬤與家人的想法。

治療3個月後,血液腫瘤團隊發現阿春嬤的化療成果不如預期,這次又因為噁心、嘔吐嚴重而送進急診。當下醫療團隊與家屬力勸她再接受另一種化療藥物繼續治療,不過阿春嬤實在難忍化療之苦,心中企盼可以少點痛苦。這些日子,因為有緩和醫療團隊的陪伴與支持,自認已經努力夠了,她告訴林煌仁想轉往安寧病房的意願。 

這天早上,經過與家屬及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尊重阿春嬤的決定,轉由安寧團隊照顧。即使決定轉往安寧病房,林煌仁認為這次阿春嬤一定能度過難關,可以穩定地出院,「接著就會由安寧居家團隊接手,照顧阿春嬤。」他陪了阿春嬤3 個多月,看見她在治療期間的痛苦,彼此充分溝通讓她與家人從糾結矛盾到逐漸理解的過程,「或許外人看來緩和醫療好像沒做什麼,卻是圓滿了病人與家屬對生命的期望。」

接觸緩和醫療的初衷

從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到安寧病房主任,林煌仁經常問自己做得夠不夠?對不對?更常問自己最在意、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恩師王英偉告訴我:所有能幫助病人的事,只要不會傷害病人,都要努力去做、盡力而為。」圓滿不圓滿的人生,正是所有推動安寧療護的人畢生在做的事情。

4年多前林煌仁從花蓮慈濟醫院轉任宜蘭羅東博愛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他發現安寧緩和醫療在台灣發展了近30 年,但宜蘭地區在緩和醫療全人照顧的發展,卻比花蓮還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他思忖應該是受限於宜蘭沒有大型的醫學中心,加上宜蘭地區仍有部分長輩的觀念依然守舊。而這也是他努力在自己的家鄉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原因之一。

林煌仁為安寧緩和醫療下了很好的註解:「希望能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仍能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他指出,有些人誤把緩和醫療與「放棄治療」混為一談,事實並非如此,在接受緩和醫療階段,病人的其他疾病治療仍然能同時進行,也不限於病人的年齡或疾病的嚴重度。「緩和醫療並非什麼都不做、或什麼都不用做,而是更努力地,只要對病人有幫助、好處大於壞處的事,都更積極地執行。」讓病人好好的生活著,一直是推動緩和醫療的最終目標。

即時性緩和醫療的真諦

2022 年底,林煌仁提出「全方位提供即時性緩和醫療改善晚期癌症及非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計畫,試著以系統性評估,讓晚期癌症及非癌症病人即時納入緩和醫療對象,藉以改善病人在生命終了前保有更長的生活品質。這個計畫順利獲得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補助經費,也幫助團隊獲得更多的研究助力。

什麼是積極的緩和醫療?林煌仁認為,「是照顧還未瀕臨死亡的病人,讓他預留一段有品質的生命時間。」與過去的安寧照護不同,緩和醫療是針對病程中後期病人的醫療方式,不是漫漫的等待最後一哩路,而是要在時間還足夠的情況下,讓病人擁有尊嚴且自信的生活。

總而言之,緩和醫療團隊的最大特色,是將照顧病人的方式拉回全人醫療,透過醫師、護理人員、社工人員、心理師與靈性關懷人員等所組成的緩和醫療照護團隊,來給予病人與家屬身心靈的支持,「不僅要病人獲得最佳診療品質,也要成為家人及主要照顧者的後盾,讓他們能得到全方位的支援與諮詢服務。」

既然是即時性的, 該如何評估介入點? 林煌仁進一步指出, 即時性緩和醫療是將過去「Early」的概念轉換為「Timely」,亦即「疾病進入晚期時,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及早啟動緩和醫療,所以是任何時間都能即時地介入。」

介入即時有助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即時性緩和醫療的概念其實萌芽已久,早在10 年前,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已成立緩和醫療中心提供安寧緩和醫療服務, 但多數家屬、病人, 甚至醫療人員仍認為緩和醫療是在生命末期時才進行介入。這觀念在實際推行「全方位提供即時性緩和醫療改善晚期癌症及非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計畫後,漸漸有了改變。

該計畫於2020 年規劃,真正開始有系統地收案是在2022年8月, 執行至2023年11月底止,共15個月,林煌仁評估效益表示,「過去病人從接受安寧療護到離開,平均是1.5個月,但因為緩和醫療的介入,讓病人平均往前推了1個月。」也就是說,從緩和醫療團隊介入到病人離世,平均有3至4個月時間可以安排後續生活,「這比過去安寧療護的1至2個月,又拉長了一些。」同時,因為即時性緩和醫療的介入,有更多病人願意接受後續的安寧療護,甚至提升了居家照顧的比例,減少非預期性的住院、死亡等狀況。

目前羅東博愛醫院所推動的即時性緩和醫療,是以癌症與非癌症病人為對象,晚期癌症先行納入如血液腫瘤、乳癌及腸胃道癌症病人,非癌病人則以心臟衰竭、慢性呼吸道阻塞等兩大類病人為主,未來將擴展到其他病房。

實踐全人醫療的真義

林煌仁認為,雖然在醫療進步下,醫師握有許多精進的治療工具,但過度醫療、或無謂的常規醫療等,沒有生活品質的病程狀態, 恐怕不是病人想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好好離開而非賴活著,甚至能讓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仍擁有生活品質與尊嚴,可自主決定想要展現的生活,「我相信緩和醫療的趨勢不變,但確實仍有可努力的空間。」他舉例,過去強調安寧緩和療護到如今進展到緩和醫療,接下來可預期的是將銜接病人的自主權,這是未來的趨勢,也是挑戰。

他提及,曾有一名罹患前列腺癌的阿公,在經過緩和醫療照顧後,對人生有新的定義與目標, 決定接受居家照護,且在接受照護7 年後仍然健在;而原本跟著緩和醫療團隊一起照顧阿公的太太,卻因中風併發肺炎,最後比阿公提早離開人世。足見只要經過緩和醫療照顧,仍可能活得很好、很久。「阿公常向我們表達感激,有時我會笑著跟阿公說:『輪到你的時候要怎麼安排呢?』阿公總是笑笑回答:『當然要跟太太一樣,在家走完最後一程。』」

林煌仁相信,緩和醫療是一種醫療服務模式,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關係,而不侷限於醫療,這也是全人醫療的真義。


新聞報導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兒寧照顧基金會-安寧照顧會訊105期-2024.05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