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東博愛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宋卓俍
上了年紀的病人走進診間喊膝蓋痛、關節痛,在進行診斷與治療後,我常提醒病人多做一些肌力訓練,但病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我都已經八九十歲了,沒有要工作了,還要訓練啥?」
其實,缺乏肌耐力正是造成關節退化、關節疼痛的根本原因!肌肉力量若缺少鍛鍊就會流失,肌力一旦流失,簡單的日常動作如蹲、跑、跳,就可能傷害關節、肌腱、韌帶組織,導致關節機能提早退化。這個肌力與關節互相連動的循環,是最常被忽略的重要概念。
肌肉護關節 肌力不進則退
人體骨骼與骨骼之間的連結、轉動樞紐稱為關節,關節包含韌帶、軟骨與關節囊等組織。每當肢體運動,骨頭活動,關節也隨之連動,活動度高的關節自然退化快速,活動少的關節退化便會比較不明顯。因此,關節的退化可說是整體關節部位的退化,包含關節囊、韌帶、肌腱、軟骨等。可能導致的症狀包含關節僵硬、活動角度受限、積水、發出吱嘎聲響。
我們日常的活動都勢必要用到關節,如站、坐、翻身、搬重物等,那該如何讓關節保持機能、晚一點退化呢?這時就必須正確的使用關節,與加強肢體的「肌肉」機能。
肌肉包覆著骨頭與關節軟骨,每當肢體活動時,都給予骨頭與關節完整的保護,因此若經常進行肌力訓練,肌群力量夠穩健,活動時就不易傷害到關節囊、韌帶;反之若肌群沒有足夠的支撐保護力,關節活動不穩定,軟骨的磨耗就會增加。
肌力訓練需具備重量刺激
社區廣場常見的健身操與舞蹈,是在提高身體的活動度、靈活度,真正的肌力訓練則需要著重於「重量」刺激,也就是需要負重訓練。
我建議大家透過一些健身器材,循序漸進的增加自己的肌肉耐受力、加強身體機能,搭配適度的休息與伸展,讓效果事半功倍。若對這方面比較沒有概念、不知道自己能夠承受的重量為何,可以尋求專業教練指導,如羅東博愛醫院「活力學苑」有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醫師組成的團隊,為學員提供個人化姿勢指導與肌耐力評估。
關節治療選項多 手術非唯一解!
如果關節真的已經受傷了,疼痛到無法進行訓練,置換人工關節是選擇,但並非唯一選擇。關節退化症狀分階段,輕度的關節退化,可以透過注射療法先進行軟組織修復,如PRP注射療法、葡萄糖增生注射、類固醇治療、震波治療等。若治療未改善,或是關節磨損嚴重已造成結構異常,醫師才會視情況建議進型全部、一半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所以,別再說年紀大不運動了!老化≠退化,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進程,但退化是身體機能問題,是可以透過保養延緩的。
>>>>>>>> 觀看更多 >>>>>>>>
■更多文章
■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