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夏日愛出門,提醒防備要認真 ∣ 羅東博愛醫院-宜蘭人的醫院 

毒蛇夏日愛出門,提醒防備要認真

2025/05/07
  • 藥劑科、急診醫學科
  • 271
  •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2733

600-ChatGPT%20Image%202025%E5%B9%B45%E6%9C%887%E6%97%A5%20%E4%B8%8B%E5%8D%8802_49_35.jpg

 

宜蘭地區每年5月起蛇類活動進入高峰,人人要當心

近期羅東博愛醫院蛇毒血清使用量上升,被蛇類咬傷的民眾相較冬季明顯增加。依據宜蘭縣消防局統計,宜蘭地區每年捕蛇案件破千,其中龜殼花與赤尾青竹絲在5月至11月為出沒高峰期,雨傘節與眼鏡蛇則多見於秋季。這些毒蛇活躍於人們常活動的山區與農地,夏季天氣炎熱、蛇類活動力強,加上野外活動頻繁,夏季毒蛇咬傷事件風險顯著增加,提醒宜蘭鄉親提升警覺,避免遭蛇類咬傷。

 

台灣毒蛇血清哪裡來?!

蛇毒血清製劑中主要成分為免疫球蛋白,俗稱抗體,藉由抗體有效地與蛇毒結合以緩解蛇毒在患者體內引起的症狀。台灣抗蛇毒血清製造已有超過70年歷史,製造方式需以台灣本地蛇毒,將蛇毒注射入馬匹,藉由誘發馬匹的免疫系統產生蛇毒抗體,再抽取馬血漿進一步將抗體純化而成,製備十分不易。

經過製藥技術的優化,目前臺灣唯一生產蛇毒血清的藥廠為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製劑廠,並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為許可證持有者,專責全台所有蛇毒血清的供應。

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979人遭毒蛇咬傷,平均每年使用約2,660劑抗蛇毒血清。其中以抗龜殼花與赤尾青竹絲血清的使用率最高,占82.9%;其次為雨傘節與眼鏡蛇血清,占11.3%。在日據時期毒蛇咬傷死亡率高達6.27%,現今,毒蛇咬傷的死亡率已降至約0.18%。

 

毒蛇咬傷的症狀

毒蛇的毒素有不同類型,常見分為出血性毒蛇與神經性毒蛇兩大類,咬傷後出現的症狀也不一樣。

  • 出血性毒蛇(如:龜殼花、赤尾青竹絲)
  • 咬傷處會劇烈疼痛、灼熱感明顯
  • 周圍皮膚可能紅腫變紫、有瘀青或起水泡
  • 有些人還會出現:
    • 心跳加快、血壓下降
    • 噁心、嘔吐、冒冷汗
    • 腸胃出血或尿量變少、出現血尿
  • 神經性毒蛇(如:雨傘節、眼鏡蛇)
  • 咬傷處可能會有麻木、無力感
  • 接著出現:
    • 手腳沒力、走路不穩
    • 臉部麻痺、口齒不清、流口水
    • 嚴重時甚至會嗜睡、抽搐、呼吸困難

 

被毒蛇咬傷的急救與處置流程

根據《台灣急診醫學會》的建議,民眾被毒蛇咬傷時的送醫前可執行下列處置:

  1. 遠離蛇隻,避免再次攻擊。
  2. 保持傷者冷靜與肢體靜止,避免走動加速毒素擴散。
  3. 將患肢固定,並保持低於心臟高度。
  4. 不管有無中毒跡象,盡速送醫。
  5. 到院前不建議使用止血帶、切開抽吸術、電療或冷凍治療,避免毒液囤積在咬傷處造成組織壞死。

送醫後,經醫師評估再施打毒蛇血清。

 

鄉親預防毒蛇咬傷的小撇步

  • 野外活動穿長褲、長靴、手套
  • 避免在草叢、落葉堆翻找或赤腳行走
  • 遇蛇不驚擾、不攻擊,慢慢後退
  • 家中附近環境應保持清潔,避免蛇類棲息

 

提高防蛇意識、守護健康安全

毒蛇並不主動攻擊人類,但若誤踩、誤觸,仍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宜蘭為農業發展縣市,農田、山區、海邊皆有可能有毒蛇出沒,提醒宜蘭鄉親夏季來臨,記得防蛇、辨蛇、懂處置,若遇蛇咬不慌張,冷靜就醫,及時治療,讓羅東博愛醫院與宜蘭鄉親一起守護健康安全。

複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