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主治醫師
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
陽明大學醫學系
一般兒科疾病、兒童過敏免疫疾病、兒童呼吸道疾病、兒童心臟疾病、兒童胸痛、昏厥、心雜音、心律不整、兒童肝膽腸胃系統疾病、兒童皮膚疾病、兒童各式急 症、兒童健康檢查、發展評估、預防接種成人感冒、內科疾病、遺傳諮詢、營養諮詢、各式超音波檢查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心臟科專科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小寶是一位四歲大的弟弟,平時都很健康,不過爸爸最近在小寶手、腳的皮膚上發現一點一點的瘀血點,另外也有流鼻血的症狀,爸爸很擔心,帶小寶到醫院求診。經過相關的檢查之後,醫生和爸爸說,小寶得到的是「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隨飲食逐漸西化與精緻化,兒少肥胖比例漸增,根據教育部資料,每 4 位兒童就有 1 位屬於過重或肥胖。簡仁宗醫師提醒,關於兒童肥胖,家長常忽略這件事!「家長常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後自然會瘦了。其實未必!根據研究指出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的機率長大後仍肥胖,而肥胖青少年更有三分之二的機率變成肥胖成人。因此,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不是絕對!」
目前就讀臺中市西屯區泰安國小六年級的 L 同學,一年級入學時胖嘟嘟的體型讓他獲得「小熊維尼」的稱號,入學後在師長的鼓勵下加入學校的「樂活班」,爸爸也為了兒子的健康,每天陪他步行一段距離上學,經由家長及學校的努力後,他減少食用垃圾食物,也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並逐漸愛上籃球運動,順利回復正常體位。
炸雞、珍珠奶茶、泡麵、零食......是所有小朋友都喜歡的食物,然而,根據每四年一度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在2017-2020年期間,國人7-12歲、13-15歲及16-18歲之過重加上肥胖盛行率分別達26.7%、30.6%及28.9%,兒童及青少年約有1/3人口有肥胖問題,所以到底小朋友該怎麼吃儼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小時候胖,不是胖?」醫師提醒,兒童過胖影響身心發展,過去長輩口中常說的俗語,今已需要被修正。羅東博愛醫院今年10月起開辦兒童及青少年減重整合門診,今與台大兒童醫院聯手舉辦青少年及兒童肥胖研討會,分享臨床第一手資訊,期望為在地肥胖孩童帶來更全面性的評估及照護。
每次說到減重,父母總是憂心忡忡,看著孩子的身材橫著發展,卻不知如何是好。 您知道嗎?肥胖兒童和青少年,在長大後約有八成的機率變為肥胖成人,除了造成身體的健康亮紅燈外,也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早發糖尿病、高血壓、性早熟、氣喘、心理健康等問題,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影響越大。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電子產品的普及,兒童肥胖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在2017年的資料顯示: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共36國相比,台灣男童肥胖盛行率排行第11(13.4%),而女童則排名第16(8.0%),這樣的肥胖盛行率比亞洲主要國家-日本跟韓國更高。
沙門氏桿菌感染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表現, 在4~48小時內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發燒、噁心、嘔吐等,越早發病代表症狀越嚴重,以往症狀持續2~3天後會痊癒。
小凱是一個剛出生的小朋友,出生時候的他哭聲很宏亮、膚色看起來也很紅潤。然而,小凱的媽媽在產檢照超音波的時候卻被醫生告知小凱的肺部有發現一個囊腫...
醫師呼籲︰脂漏性皮膚炎治療方式,原則上以清水幫寶寶清洗臉部和頭皮肌膚為主,不宜過度清潔及直接刮除乳痂。孩子有相關問題,歡迎諮詢兒科門診。
一般情況下,家長記得千萬不要用各種工具幫小嬰兒挖耳屎,因寶寶耳道狹小,肌膚細嫩,如果使用大人的清理方式...
簡仁宗醫師提醒家長不能輕忽,孩子小時候胖就是胖。
胸痛是小兒科門診或急診中常見的主訴,也是家長們非常在意的問題...